西藏最大商号“邦达昌”的后人

1974年去世的邦达多吉是不仅是昌都最为显赫的大商人,而且也是对抗战做出过一定贡献的进步人士。早年红军经过甘孜藏区时,他受红军北上抗日、拯救中华民族壮举的感化,曾在中华苏维埃博巴政府(红军在甘孜建立的以为主的临时革命政府)任财政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他主持下的“邦达昌”在、昌都、玉树、甘孜、成都、重庆、丽江、昆明、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建立物资转运站,通过茶马古道为西南运送了价值达1·5 亿美元的物资。1950年,邦达多吉又组织马邦随进藏,在后勤运输上积极地支持和平解放西藏。邦达多吉先后担任过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担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务。

邦达多吉有9个子女,其中健在的6个都是国家干部。只有做过西藏昌都地区贸易局副局长的三儿子邦达旺青,一直从事商易工作,不过他30多年都是忙于国营贸易。

五十年代,邦达旺青由父亲送到北京中央民院上学,毕业后回到昌都。邦达旺青家有一幢藏式建筑的二层小楼,屋后是树木、花草茂盛的花园。年已花甲的邦达旺青现任地区工商联合会会长,同时也是自治区和地区两级政协的常委。他介绍说,昌都是过去的茶马古道的十分重要的交汇点,也是藏汉民族交往的纽带。从川、滇入藏的物资多是茶叶、绸缎、布匹、瓷器等,出藏至内地的则大多是羊毛、皮张和药材。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后,国营商业的介入改变了以物易物为主的民间商易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昌都地区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已有个体工商户5400多家,占当地经济58%。仅在昌都镇上,就有18家私营企业,20多个集市贸易市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近4亿元。”

江达县与四川的德格县隔金沙江相望,以前是“邦达昌”马邦的必经之地,当地人很穷,许多人世代以赶马邦为生。前不久,邦达旺青去江达县检查工作,当地85%的农牧民都新建了二层的藏式木楼,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和富足的生活让他感慨万千。

“邦达昌”马邦许多的赶马人后代,都曾作为翻身农奴的子女,由国家保送到内地上大学。曾任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厅厅长、现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格桑朗杰的父亲就是当年的赶马人。谈起茶马古道,格桑朗杰深有感触,他说,如果说茶马古道过去对大西南的民族融合和经济交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现在的“茶马古道”已有全新的意义,交通工具从马邦到汽车、飞机,从比较单一的以物易物到全方位的开放,过去一年的物流最多以千匹驮马计,而现在,仅是通过青藏、川藏公路,每年从内地运往西藏的物资就以数百万吨计。

邦达旺青的5个子女中,有4个受过高等教育。4月初的一天,记者在细雨蒙蒙中来到昌都地区中学,见到了邦达多吉的孙子多吉旺丹。他毕业于西藏大学,现在是地区中学的教研室主任。已当了14年中学教师的多吉旺丹对记者说,“藏东过去民间贸易虽很发达,但层次较低,主要原因还是教育落后。西藏的第一所现代小学是解放以后在昌都成立的,我的理想也是要为昌都的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材,让更多的昌都青少年上大学。”(完)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